,

思與言 第 四十八 卷 第三期

1.「曾左李」一 簡稱的由來與內容涵義之演變
布琮任 海德堡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生

2. 解剖教室的轉變與體制化:以十八世紀法國解剖教室為例的探討
陳樂元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3. 論耐格對意識問題的觀點
冀劍制 華梵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4. 保羅‧田立克文化神學中之辯證法與存有論特徵
張哲民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博士候選人

5. 從布迪厄的再製觀看學校教育
陳佳慧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士候選人

書評
評 Carolyn Korsmeyer, Gender and Aesthetics: An Intorduction
劉亞蘭 真理大學人文與資訊學系副教授



「曾左李」一簡稱的由來與內容涵義之演變

布琮任
海德堡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生

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左宗棠與李鴻章,大多被合稱為「曾左李」。曾、左、李三人對推動中國近代化的努力無以否定,故本文無意冗贅介紹。惟有關「曾左李」這簡稱的由來與其內容涵義之演變則尚未見有專文詳加探討。本文旨在梳理可見的清人文本,審視「曾左李」何時見於記載,清代學人何以並連三者,以及民初知識份子對這簡稱作出何種申述等議題。

本文希望透過說明「曾左李」的出現與流播,進一步展示時代、歷史文化與名詞源流發展的互動情況,並分析「曾左李」這辭彙怎樣演變成為一個時代「話語」,藉此解構不同權力怎樣爭取和掌握這話語的闡釋權。事實上,「曾左李」在不同時空下所呈現的各種評介,確能引證一些簡稱、詞組不時會隨著世局的更變而被塑造成為一些或正或負的社會標誌,甚至是鼓動民心的政治工具。從「曾左李」發展成為時代「話語」的一段歷史來看,不同政客均曾著力掌握話語的闡釋權,並嘗試主導歷史記憶,這均可彰示時代發展與話語闡釋權之間所潛在的複雜關係。

*
筆者特此感謝兩位匿名評審員對本文作出的寶貴意見。又本文得以順利完
成,實有賴劉師詠聰的悉心指導與麥師勁生的長期鼓勵,謹致謝忱

關鍵詞:曾左李、曾國藩、左宗棠



解剖教室的轉變與體制化:以十八世紀法國解剖教室為例的探討

陳樂元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從中世紀末解剖學的復興以來一直到十八世紀中葉,基本上存在著兩種解剖教室的型態,一種是以視覺真理為主,另一種則是以觸覺真理為主。根據解剖學知識的傳授是以視覺或觸覺為主要媒介的不同,解剖教學的管理模式也會因此而有根本性的改變。而從十八世紀下半葉,我們可以發現一種全新型態的解剖教室的出現,它除了整合了既存的以視覺或觸覺為主的解剖教室型態,更強調解剖教學的連續性以及充足的解剖原料(即屍體)供給機制,而後者必然會導致新的解剖教學管理模式。

因此,本文從研究解剖教室的型態著手來探求解剖教室與國家行政權之關係,不同的型態會有其相應的管理方式。如果解剖教室只是一個與其他劇場並無不同的劇場而已,其管理問題就只是在於解決如何管理大量的觀眾這一核心問題。然而如果解剖教室是一個供大量的學生練習解剖的場所,一個必須供應、保存且消耗大量的屍體的機制,其管理問題不再只是狹義的治安管理問題,而是涉及到國家對人體資源利用的管理問題。


關鍵詞:解剖教室、解剖教學、屍體、行政管理



論耐格對意識問題的觀點

冀劍制
華梵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意識的問題又可稱之為心之不可化約性問題,這個問題簡單的說就是「我們無法使用物理或科學概念來解釋意識」,另一個說法就是「心靈概念無法被物理概念所化約」。在這個問題的說明上,耐格提出著名的蝙蝠論證指出,無論我們對蝙蝠的大腦有多瞭解,我們都不可能知道作為一個蝙蝠的感覺是什麼。

另外,在分析這個問題方面,耐格指出,此問題的根源在於第一人稱的觀點與第三人稱的觀點之間無法溝通。而針對這個問題的解決方向上,耐格提出擴展論,主張我們目前對心靈與物質的瞭解都是正確的但卻是不足的,我們必須增加對心物的瞭解,進而發現它們之間的必然關聯,然後藉由這個必然關聯的發現,發展出新的概念或概念框架來解決這個問題。本文將針對耐格對意識問題的觀點深入分析與討論。


關鍵詞:意識、化約、耐格、擴展論



保羅‧田立克文化神學中之辯證法與存有論特徵

張哲民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博士候選人

田立克文化神學的「關聯法」,其實是對西方源自古典希臘哲學「辯證法」的應用與轉化。然而,辯證法在德國古典哲學的發展中,特別是在面對歷史與實存的態度上,已與古希臘不同。例如謝林晚期的思想,特別是對於「惡的實存」與人類「自由」的分析,代表著從著重理論性的唯心論辯證,轉向了重視實存性的唯實論辯證。海德格肯定謝林的自由論分析,以及他接納有限實存的積極態度。這兩者對田立克文化神學的存有論方法皆有影響。簡言之,田立克宗教哲學的方法就是辯證綜合。其宗教哲學的目的,就是在辯證綜合中,整合「啟示」與「理性」。而田立克最大的貢獻在於,他將傳統宗教哲學的方法,從抽象觀念與邏輯體系的驗證,拉向具體實存以及對無條件意義的動態性歷史闡述。

關鍵詞:田立克、文化神學、辯證法、存有論、關聯法



從布迪厄的再製觀看學校教育

陳佳慧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士候選人

貧富差距的雙峰現象日益反映在教學現場,學生各自從家庭中帶著不等量的文化資本,在學校的場域中交換教育資源,一點一滴進行社經地位的再製。學校所選用的語言系統,與文化資本豐厚的階層所使用之語言系統接軌,使低階層無法在學校中成為知識被分配的對象,儼然成為高階層專用的文化資本洗錢中心。本文從布迪厄的實踐方程式出發,檢視學校教育中的再製現象,並對再製現象的研究與理論加以反思,旨在探究:究竟不同階級背景的學生,擁有不同的習性與資本,是如何在學校這特定場域中周旋,再製的現象是從何而來,更重要的,再製,要如何超越?

關鍵詞:布迪厄、再製、文化資本